9观察与思考
9.1.全球碳纤维的格局及思考
如前言所提到,2023年是自1995年以来,市场需求首次下降。其中,有国际风电巨头们前几年经营亏损而形成的需求降低;也有疫情导致国际贸易及海运紊乱而形成的2023年消化前两年的库存的原因,比如体育器材需求分市场;还有前三年国际碳纤维供不应求导致应用对市场看涨的行情,所以大量库存,2023年供应大量增加,这些企业在2023年降库存而形成的当期需求降低,如压力容器需求分市场。市场与产业格局究竟如何?
近二十多年的碳纤维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不能用笼统的概念对整个产业做判断,所以,沿用我们2022报告的分类方法,对碳纤维行业做如下三类分类,第一类是航空航天军工应用企业,第二类高性能工业应用企业与第三类是大丝束工业应用企业。再次声明:这种分类方法还比较粗略,主要从当前企业的制备技术、主营产品及应用市场来分类,企业发展是动态的,市场也是变化的,这个分类也会随之调整优化。
第一类航空航天军工应用企业,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兵器海工及核工军品市场,以及商用航空航天,通用航空等市场。(注:对于民用航空航天及通航,尽管碳纤维价格是市场竞争,但适航认证要求之下的材料鉴定需要长周期积累,这个门槛类似与军品市场,所以,我们今年把这个市场调整到第一类)。国内以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太钢钢科为代表 ,中复神鹰及恒神部分产能、煤化所扬州基地、西安康本、河南永煤、中油吉化、吉研高科和吉林神舟等。生产的纤维品种,除了以T1100级,IM10级和M60J级等碳纤维为代表的顶级品种,其他均已经或正在实现工业量产,基本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该类企业保证国家军工安全,企业首要关注点是性能与超高质量稳定性,也要特别注意用户集中度太高的风险,低成本当然要追求,但迫切程度远不如后面两类企业。该类企业的发力点:填补空白,稳质增效,降低成本!
该类别的两家龙头上市公司的季度报告摘抄如下:根据光威复材发布的2023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18亿元,同比增长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下降6.98%。碳纤维板块:拓展纤维板块业务发展整体平稳,实现销售收入16.67亿元,同比增长20.28%;其中非定型纤维因高强高模系列产品客户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46.42%。根据中简科技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00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54%;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0.8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58.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0.36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73.67%。另外,中简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3 年全年归属净利润盈利 2.47 亿元至 2.9 亿元,同比上年减 51.3% 至 58.52%。
国际方面:日本的东丽、东邦为代表,美国赫氏及索尔维(前氰特)为代表,是国际商用航空航天通航的主要供应商。军品方面,美国的的军品主要供应商是本土企业。日本本身的军事工业受限,发展空间有限,但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三家公司部分产能参与了本国及欧美军工建设,他们在欧美积极加强本土产能建设。
该类别的龙头上市企业赫氏的年报数据摘抄如下:2023年全年,销售额为17.89亿美元,对比2022年增长了13.4%,毛利率为24.2%。其中:商用航空业务:销售额为10.68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2%;太空与国防:销售额5.4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1%;工业领域:销售额为1.7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3%;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销售额为4.575亿美元,同比增长6.5%,毛利率为22.5%。其中:商业航空业务方面,销售额为2.67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太空与国防业务:销售额为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工业领域业务:销售额为377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9.3%。
根据东丽官网报道:2024年1月29日,耗资1500万美元的升级的TORAYCA T1100碳纤维的产能翻番项目,在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迪凯特的工厂举行了投产活动,美国国防部及国会议员参加了活动,根据TCMA公司介绍:该型碳纤维材料是美国国防部多款武器系统的关键组件,以及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结构应用。
第二类高性能工业应用企业,主要针对高端体育器材、飞行汽车、高性能热场材料、先进电子、先进高压容器等先进工业领域。以中复神鹰、江苏恒神、长盛科技(前中安信)为代表,主打产品为T700与T800 (含类似的新品如M30-40之间的高韧品种)。该类企业没有第一类企业特殊价格支撑,主要依靠性价比来获取生存与发展。这类企业是为先进工业强身健体的材料保障。企业的首要关注点是性价比,可以通过提高性能或降低成本来获取。该类企业的发力点:提升性价比,构建国际竞争优势。
该类国内龙头企业的季报数据摘抄如下:中复神鹰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达22.56亿元,同比增长13.1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17亿,同比下降47.57%。根据业绩快报,2023年中复神鹰营收规模首次突破20亿元。同时,得益于西宁二期项目建设完工及连云港3万吨项目投资建设,中复神鹰2023年末总资产同比增幅达31.55%。
国际方面:日本的东丽、东邦、三菱,美国赫氏及氰特,韩国晓星均是该应用的重要玩家。台塑与土耳其DOWAKSA的制备技术体系是在该领域,但竞争优势不够,市场主要在第三类应用,制备技术体系与市场不匹配,盈利会比较困难。
该类国际龙头企业的季报摘抄如下:日本东丽公司公布了2023年财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前三季度(前9个月)合并经营业绩,2023财年前三季度东丽公司总销售达到1.83万亿日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率3.8%。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部门由于受到工业部门需求疲软拖累,整体收入为2093亿日元,同比小幅下降0.9%。
另外根据网站(www.jp.gdfreak.com)报道的“日本碳纤维生产、出货、单价动向”的数据:2023年日本本土碳纤维的产量减少了14.2%,销售量下降了32.9%,出厂销售价仍然上涨46.2%。
第三类低成本工业应用企业,主要针对是风电叶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常规体育器材、常规热场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以吉林化纤、宝旌、上海石化、蓝星为代表(还有近两年新入行的新创碳谷,新疆隆矩等)。这类企业是为整个工业体系升级换代的战略材料支撑,对比前两类企业,企业首要关注点是低成本。该类企业的发力点: 48K稳定生产,突破T700;逐步向100K迈进;全球率先开拓巨丝束(>100K)碳纤维及应用。
该类国内龙头企业吉林化纤集团旗下企业季报数据摘抄如下:吉林碳谷(836077)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2023年营业总收入为20.4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1.72%。业绩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碳纤维价格跌幅明显。
国际方面,第三类低成本工业应用企业的代表是:东丽旗下的卓尔泰克,德国西格里,日本三菱及东邦的大丝束部分。除了卓尔泰克,我们在去年的报告中,将其他三家称之为“不完整大丝束企业”,指的是这三家缺乏以腈纶大工业为支撑的低成本原丝技术。对比卓尔泰克、吉林化纤及上海石化,大丝束产品发展堪忧。
今年年初,西格里网站报道:SGL Carbon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碳纤维业务部门的销售额为1.796亿欧元,同比下降33.2%;而调整后EBITDA为320万欧元,降幅高达92.5%。业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与宝马供应合同的到期导致其汽车终端市场份额从34.0%下降到27.0%;德国和欧洲的风电行业的遇冷,导致需求疲软,进而造成产能过剩。所以,该公司目前正在评估碳纤维业务部的各种战略选择,包括可能剥离碳纤维部分或全部的业务部门。
另外,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卓尔泰克的财务数据,但是从东丽的总财报上,已经清晰看到,尽管商用航空(东丽核心业务)有显著增长,因为复材飞机B787比去年发运增加了135.5%,而主要材料供应商是东丽。而且,整个日本碳纤维公司2023年的碳纤维价格增长了46.2%,但东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板块依然出现负增长,可以猜测出,旗下卓尔泰克的2023年的业绩表现是较差的。另外,卓尔泰克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在匈牙利与墨西哥,匈牙利因为俄乌战争的能源价格高企,也一定会大幅度增加其成本,利润应该也是大幅度滑坡。
上述三类碳纤维企业2023的数据与事实,好消息是,国际航空航天军工总体上是在继续复苏与强劲增长,其他均是不好的消息,如国内航空航天军工有下滑情况,这可能是特定事件下的短期影响,长期看,这个应用市场是应该良好的。除此之外,体育器材、工业应用市场几乎是一片黯淡。全球碳纤维市场该往何处去?如前言说警示,我不敢对未来的市场做任何预测,只是给大家分享几个我的思维角度,结论由自己下。
疫情的影响会逐步化解,市场将步入正轨。疫情使国际贸易秩序与海运体系紊乱,是体育器材市场从2019年到2023年的过山车表现的元凶。让产业苦不堪言,这些器材的品牌厂家及分销体系更是痛苦。从历史上看,这个市场一直是碳纤维的压舱石,一直是小幅度稳定增长的。这个趋势并没有改变,很快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供不应求及价格高企,抑制了工业市场的需求,反之则促进。不同于航空航天军工市场,也不同于体育用品市场,这两个市场有着巨大的轻量化性价比(单位减重支付的价格)。工业应用更多是与其他可替代材料的竞争,其中大多数是性价比的竞争。最典型的是风电叶片,谁都清楚,碳纤维作为主梁的技术价值与意义,同时还有国际巨头VESTAS引领,但近几年的碳纤维价格的高高在上及难求,极大地抑制了风电企业采用碳纤维的热情。同理,低价格的碳纤维,也势必激发出各类新的应用,有些应用可能是我们碳纤维人士都想象不出的场景,这也是市场的神奇。所以,我们也呼吁各家碳纤维企业保持战略耐心,阴霾的天空不知道何时就会突然阳光普照,这不是天气预报能预测的。
高强度洗牌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前文中,我们在介绍制造商及产能,以及大量新入行的企业情况,所有全球碳纤维传统巨头中,东丽有适度的扩产,主要是应对国际航空航天军工市场的复苏。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为确保飞机部件的稳定供应而采取的措施方针》中提出:为了应对面向下一代飞机等的碳纤维需求的增加,通过强化国内生产基础,在2027年新增5000吨/年碳纤维的产能方案。这也是对未来看得见的商用飞机的增长而做出的客观的安排。除了东丽及日本政府的扩产计划,其他国际碳纤维传统巨头则相对比较谨慎。对比之下,新兴碳纤维企业(尤其是中国及韩国)胆子很大。不确定的市场需求,确定的大产能扩张,就一定会导致残酷的行业洗牌。手上到底是否有超群的技术?资金实力能打多惨的价格战?还是只有无知无畏的廉价的勇猛?谁能最终在本轮洗牌中剩者为王?不要去笑话德国西格里考虑剥离碳纤维业务,这是知己知彼的理性经济人的正常行为。之前几年的报告,我们呼吁业界要从家国情怀的故事转移到企业效益,今年,我们呼吁在扩产与新投资碳纤维时,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财务上算好利润帐,同时摸摸自己的腰包,在不利的情况下能坚持几年,否则就可能沦入被市场清洗与驱逐的厄运。
9.2.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3年,中国碳纤维产业取得了重大的成绩:2023年,中国大陆市场的碳纤维总需求量为69,075吨,其中,国产量53,000吨(占比76.7%),对比2022年的45,000吨增加了17.8%;进口量16,075吨 (占比23.3%),对比2022年的29,429吨降低了45.4% 。国产份额猛增,进口碳纤维塌方式下滑。从2022年开始,国产碳纤维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供应,2023年,国产碳纤维成为绝对主流,这个国产替代的趋势将会愈来愈强。从2021年开始,中国已经持续成为全球碳纤维实际运行产能及需求最大国,2023年这个地位得到极大的增强。2023年,全球十大最大产能公司中:吉林化纤(第二)、中复神鹰(第三,2022第四) 、新创碳谷(第八)、宝旌碳纤维(第九)。今后几年,这个格局还会有重大变化。
由于近些年的碳纤维行情不错,无论是既有企业的扩产,还是新手对碳纤维的投资,均非常热烈,行内同仁纷纷表达了忧虑,我们也花了一点时间,对这些信息作了规整,制作了附表:中国碳纤维产能一览表(吨/年)。特此声明:我们只是统计一个总体现象,来说明产业的情况,每家企业的具体数据如有差错,请大家谅解。
先重复两个数据,2023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为115,000吨,国内需求为69,075吨,而我们已经拥有的运行产能为138,330吨,这个数据比全球需求高出了20.3%,全球的碳纤维都买中国的,还富裕出20%的产能;全国一公斤不进口,我们的运行产能比国内需求高出了一倍。如果再加上全国正在建设的90,000吨产能,假设这个产能在2025年都建设完毕,市场无特殊巨大增长(未来可能有,但24-25年出现概率很低),我们的产能很可能是市场需求的3倍之多。当然这个是静态的、笼统的统计数字而已,对企业的决策并无帮助,唯一有点用处的是:对于稀里糊涂、盲目的新入行者,有点提示意义。
中国碳纤维的主要厂家如下:国企-吉林化纤(第一)、中复神鹰(第二)、宝旌碳纤维(第四)、上海石化(第五)、江苏恒神(第八)、太钢钢科(第十二)、蓝星(第十三)、中油吉化(第十四),还有河南永煤、西安康本、煤化所扬州基地等;民企(含外企)-新创碳谷(第三)、新疆隆矩(第六)、光威复材(第七)、中简科技(第九)、长盛科技(第十)、晓星中国(第十一)。2023年中国138,330吨运行产能中,国企占总运行产能的77.5%,民企(外企)占总运行产能的22.5%。 2023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销量53,000吨中,国企占89.8%,民企(外企)占10.2%。
如果从三类应用企业(第一类航空航天军工企业类、第二类高性能工业应用企业、第三类低成本应用企业)统计,2023年总运行产能138,330吨中,第一类(扣除折算产能)占比6.3%,第二类占比25.8%,第三类占比67.9%;2023年总销量53,000吨中,第一类占比14.7%,第二类占比34.3%,第三类占比51.0%.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三类应用企业对比,第一类企业与第二类企业的原丝技术路线近似,多为小丝束干喷湿法,部分企业用湿法,主要技术区别在于规模与成本,当然也会因为不同的市场需求,对技术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产线规模。第三类企业原丝多为低成本腈纶基因湿法技术。为了更好的发展,第一类企业需更多借鉴第二类企业的规模生产及成本控制技术;第二类企业可更多借鉴第一类企业的性能及品质稳定化技术及第三类企业的大通量氧化碳化技术;第三类企业需要多借鉴第一类的湿法技术的精细程度。相互学习,夯实中国碳纤维的技术根基。
9.3.中国碳纤维发展的建议
(1)产能过剩的思考
我们依然采用三类市场的来说明2023年中国产业及市场情况,销量与运行产能的比值,为了与传统概念“产销比”区分,我们权称之为销能比,第一类航空航天军工类企业表现优秀,扣除折算产能之后,实际销能比达到90%,第二类高性能工业应用表现平凡,销能比为50%;第三类低成本工业应用表现较差,销能比仅仅为30%。
我们对比一下日本同行的数据,日本本土的产能大约24,700吨,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网上发布的销量图表,我们估算销量大约有12,000吨左右,销能比大约也在50%左右。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近些年,中国大陆需求规模在7000-8400吨左右,占日本本土产能的30-33%,2023年从日本进口各类碳纤维及制品总量为5,196吨,大幅度下降,这应该是日本本土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全球的市场需求出现了阶段性的低迷,其中主要是风电叶片的需求从高速增长到降低。其次是疫情对国际贸易及海运导致的紊乱,形成了诸如体育器材的过山车需求的表现。然后是近3-4年全球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用户端增加了库存,2023年市场价格下降,客户端消化库存,形成了当期需求下降。最后就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能急速扩张 (2022年我们一年的产能增量就相当于美国的总的产能)。上述的因素导致了全球产能的过剩。
从上文已经公布的扩产或新建数据,产能超过剩、竞争白热化一定是今后数年的产业主旋律。如此状态下,行业该如何去健康持续发展呢?
去年,不少同行与我沟通,主题有两个:一个是疯狂的新投资进入行业, 其特点是:新入行者基本都能做到万分自信,自信到可以忽略市场的供需关系,自信到可以团灭现有厂家,似乎他一出手就是行业王者。行业专家们对此都忧心忡忡,希望能找到一个机制去制约这些盲目的新进入者。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想起了2000年代,中国一窝蜂投资碳纤维,不光每家都抱着“家国情怀、为国分忧”的真诚情怀,其中不少企业家还是其行业的中国杰出人士。到2010年左右最高峰时,大约有40-50家企业。笔者忧心忡忡,与申屠年在2012年共同发表了《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其中就主要批评了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与建设。然后就是残酷的市场洗牌,绝大部分投资项目在随后的几年,尤其是新入行的投资项目,基本均是一地鸡毛、破产倒闭的结局。既有的碳纤维企业顽强的生存下来,迎来了2020开始的黄金发展期。从这个我们碳纤维同行的共同经历,我们需要坚信:今天的产能过剩,不是市场机制失灵,我们要坚信市场机制的神奇;今天的盲目扩产及疯狂的新投资项目,必然会得到市场机制的教育;我们既有的碳纤维企业中,尤其是下大工夫在技术研发的企业,混乱之后,也一定会迎来行业的黄金发展期。这也就回答你了行业关心的第二个问题,企业该如何解困?加大技术研发,没有较多的新技术积累,绝对不要去扩建,否则就是简单重复建设,或者叫盲目扩建。
(2)加大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
上面我们提到了三类应用市场企业,先不说永攀科技高峰,就现有技术,相互之间依然有大量的可以学习的空间。比如第一类航空航天军工企业,应该向第二类高性能工业应用需求规模化及低成本技术,第二类可以向第三类低成本应用企业学习腈纶基因之上的低成本技术,第三类可以向第一类与第二类学习精细化技术。
我们鼓励相互学习,并不鼓励你去“砸”别人的饭碗,尤其在你自己的碗里的饭还没有吃利索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说你去“抢”别人的饭碗呢?因为别人的饭碗目前端得比较牢靠,你很难抢得走,更多几率是过去捣乱,砸场子的行为,损人不利己。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家中国企业,从技术与成本上,能打败其他厂家。论资金实力,这些厂家要么大央企,大国企,要么上市公司,谁能耗过谁?你有信心一定耗死对手? 如此下去,很可能是整个行业全面亏损,无力做技术研发与积累,几年之后,国际厂家利用新的技术,卷土重来,整个行业可能回到解放前。
中国碳纤维主要企业也就十多家,三类应用市场,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这十几个企业主要经营者没有形成基本的默契与共识,只是热衷于低价拼杀,覆巢之下,安无完卵。这说明:我们这代人的工业文明素质不足于支撑强大的中国碳纤维产业。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在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大规模做三类应用市场的全覆盖策略。同时我们也反对所谓的“全产业链建设”的概念,首先界定一下:我们坚决支持“创新生态链”的建设,下面我们会详细描述,但是反对:在技术与应用市场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全产业链战略”而盲目采购大批复合材料装备;看着下游还有点钱挣,技术难度似乎也不高,立即投资复制工厂,然后低价拼杀;做复材或应用的,以为市场在自己掌控中,不去看资源或技术是否真正掌控,就盲目上溯到纤维生产;这些并非明智之举,这是大象冲进瓷器店的野蛮行为,严重扰乱行业秩序,最终不光得不到利益,还伤害了生意伙伴,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以后企业长期进步的新的信息及机会。纤维厂家之间还是应该立足本细分领域,把主要精力用在“降本增效稳质”的技术开发上,既有的产业链关系上,除非有重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还是要专业合作,公共发展。
为什么发达国家很少有这样的现象,而中国极其普遍,甚至无数人当作经营圣典、理直气壮去干,其原因除了我们商业文化因素、缺乏市场经济的洗礼,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完全落实,没有成为大家的道德意识有关。我们都清楚:偷盗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但在知识产权方面,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面对既有厂家的激烈竞争的同时,前几年市场的繁荣激发了很多新的投资者进入行业,首先,我们既有工厂不能乱了方寸,不必太担心这些新进入者的威胁,历史证明:大部分的结局就是一地鸡毛、破产倒闭。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清晰地认识到:新的投资者进入,一定会有“短平快”的思维:通常会通过恶意挖角、采用标准工程设计公司,以及标准设备制造商,来复制你的技术,这方面,他们确实有些后发优势。所以,既有工厂必须要杜绝“短平快”的懒汉思维,科技创新非常艰难、道路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极大地耐心、包容、坚韧与坚持。这条艰苦卓绝的路是光明的、富有生命力、外来人很难复制的路,真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3)国际化经营必须快马加鞭
近几年海关数据表明,我国碳纤维的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如下:中国的很多产品在国际上价廉物美,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但对于高科技产品、尤其是先进材料,无论是国际专业媒体,专业市场报告公司,多年来,对中国碳纤维企业及产业发展均是忽视或笼统一笔带过,国际上对中国碳纤维几乎是不了解;近十年,我国碳纤维有了长足的进步,又赶上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开拓的兴趣,同时,价格也不占优势;再加上疫情几年与国际的交往减少,以及新的国际关系态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我们的出口几乎忽略不计,全部都憋在国内做血拼。
2017年开始,本报告开始英文版,向国际介绍中国碳纤维产业及发展,多年积累下来,已经有国际著名专业学术期刊及媒体注意到我们的报告,这两年开始重视中国碳纤维产业。20年前,广州赛奥通过代理欧美碳纤维复合材料装备进入行业,20年之后,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国际网络,为各家碳纤维的出口及国际化做好服务。在各家企业的国际经营中,除了参加国际展览会,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与国际权威媒体的合作,无论是广告宣传、新产品的发布、企业重大成就报道、国际著名行业会议等等,我们均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在国际市场树立起企业及国家品牌,这方面,东丽就是最好的榜样,不仅是行业标杆,也为日本制造的脸面增光彩。
除了销售纤维,更为重要的营销工作是进入国际创新生态链。这就要求,我们碳纤维企业的营销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复合材料及应用知识,形成一双慧眼,能看懂偶尔一个商业机会背后的应用前景;练就强壮双臂,有能力整合自身或社会相关的复合材料设计、树脂基体、复材工艺、制造、检测等资源,去协助应用端客户获得复材解决方案。这才会为以后国际仓库、国际工厂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如果客户只是把碳纤维当做普通商品,并随时根据价格更换供应商,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经营。
(4)全力开拓碳纤维创新生态链
全球现有的各应用市场有什么拓展空间?在上一章的各应用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三类市场的特点,做一个分析:
第一类市场航空航天军工,其中分成两类,一类是军品,主要是各种型号的应用牵引,尤其自己的需求规律,基本不受“价降量升”效应的影响。另一类是民品,这里面不光存在“价降量升”效应,还有替代同类材料的可能。比如SPACE X 火箭的发动机外壳及箭身,最开始是与日本东丽合作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材料,后面因为成本太高,改为了不锈钢材质。而我们清楚,航天器是有显著的轻量化效益的,如果我们能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我想,马斯克先生是完全可能再换回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同理,目前热门的飞行汽车,如果其复合材料的标准选择航空航天,则这个行业的规模发展就一定受限,如果靠近汽车的标准,从成本角度,才可能大范围的普及。
第二类高性能工艺应用市场,目前的主要应用市场是体育器材、压力容器及部分碳碳复材,这三个应用分市场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价降量升”的效应,但也有该应用的发展有极大关联,比如氢气瓶,即使碳纤价格降低为零,也不能期盼满街跑着氢能汽车。体育器材有较强的“价降量升”的效应,中国是自行车王国,西方也有大量休闲运动类自行车的需求,目前市场主体依然是沉重的金属类,如果碳纤维企业与复材自行车企业通力合作,在复材工艺上实现高效与自动化,有可能把“阳春白雪”的碳自行车带进千家万户,甚至共享单车领域。对比欧美,中国人均体育器材消费还是弱国,器材品牌发展还处于原始阶段,这是大有可为的领域。碳纤维企业应多关注这个领域的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已经对应用市场的宣传与培育。
第三类低成本工业应用,目前的主要应用是风电叶片、汽车、混配模成型,还有大量的功能性应用领域,如储能电极、耐火保温碳毡等等。其实更为广阔的市场还有待开发,因为我们清楚,同为轻质化材料,玻璃纤维每年的市场容量为1000万吨,铝合金的市场容量为7000多万吨,木材的用量数亿吨,塑料用量也是数亿吨….如此纷繁复杂的产业体系中,有太多可以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领域。
行业内一直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多年前,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宣称:只有碳纤维的价格降到5美元/磅(11美元/公斤)按与人民币汇率7.2计算,就是79.2元/公斤,加上出口退税,厂家可以得到88.3元/公斤,按照2023年的中国低成本碳纤维售价,已经低于此价格了,如果企业良性发展,10美元/公斤(加退税换成人民币为80.3元/公斤)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价格,谁也不敢否定:之前难以企及的应用,就不可能被开拓出来。
基于这个超低成本的基础,我们曾经梦想的很多规模应用的前景,就完全可能变成现实。比如汽车、轨道交通、深海油田、各种拉索、各类高速旋转件、高速往复零件……
所以,我们强烈呼吁我们的碳纤维企业,尽快以开拓“创新生态链”为主要工作,利用我们国际独特的低成本碳纤维优势,在应用方面奋力开疆拓土,为人类碳纤维工业文明奉献中国元素。不光要开拓国内创新产业链,更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生态链的建设。由于创新生态链会涉及到纤维、树脂、复材、应用等多个企业,所以,我们国家的各项科技及产业政策,应该尽快从传统的“鼓励企业做好一款碳纤维”到鼓励社会多家企业合作,共创“创新生态链”的思路上来。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全球风能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17GW,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尽管政治和宏观经济环境...
Seeking attention新应用 新领域 新平台 新关注~低碳复材推广新能源(光伏)、海洋工程/海洋牧场、渔船/船艇、低空经济、建材(门窗)、污水处...
新应用 新领域 新平台 新关注~低碳复材 公众号(大会现场,点击“上图”查看更多详情)2024年5月10-12日,由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光伏用玻纤制品研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