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级用海政策落地,向“深蓝”要“绿电”
2024年12月23日,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目录(2024年本)》的通知,支持围海养殖区、海上风光同场等四类光伏用海方式。
2025年2月,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提出在沿海各省份开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以及波浪能的联合开发项目试点示范。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系列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
2、地方规划密集推进,沿海省份“向海争光”已成趋势
2024年12月24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拟开展60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建设工作,规模27.25GW;山东对2023年至2025年建成并网的“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规划总装机容量达到4200万千瓦;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海上光伏发展的土地与资金组合政策;上海则通过竞争性配置推动风电场址光伏开发。
海上光伏项目面临的挑战包括高温、高湿、浓重盐雾、海水侵蚀、台风冲击、生物附着和鸟类影响等。
耐腐蚀性:玻纤增强复合材料(GFRP)凭借耐盐雾、耐酸碱特性,成为海上光伏边框/支架的首选方案。
碳足迹与成本优势:光伏复材其CO2排放值仅为金属边框的15%左右,在能耗、环保等方面比金属边框具备优势;复合材料边框报价比铝合金边框低5%-10%左右等。
与传统陆上光伏项目相比,海上光伏的成本结构有所不同。以往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光伏组件成本占比高达40%—60%,但随着价格下降,这一比例有所降低。然而,在海上光伏项目中,光伏支架及装机工程的成本占比始终是最高的。
海上光伏项目的初始投资远高于陆地同类项目,且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对结构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成本构成中,光伏支架及安装部分显得尤为关键。
面对“未产先卷”困局,第三届光伏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应用研讨会将聚焦破局路径,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1、标准先行,破解行业信任危机。原料规范、产品认证、户外实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制修订,构建市场准入“硬门槛”。
2、技术攻坚,降本增效双管齐下。拉挤工艺创新+智能装备升级,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良品稳定。
3、场景革命,向蓝海要增长。解锁海上光伏、低空经济(无人机巡检复材)、海洋牧场等千亿级场景,拓宽应用边界。
4、循环破题,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光伏组件及复材制品的回收再利用的解决路径。
......
向海而生,复材的答案在“风”中
海上光伏的爆发,既是机遇亦是试金石。当“未产先卷”的阴霾笼罩行业时,唯有技术创新、标准共建与生态协同,方能撕开曙光。
(图源网络)2025年,江苏、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相继发布海上光伏项目规划,标志着我国海上光伏正式迈入规模化开发阶段。这一浪潮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光伏...
(图源网络)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宣告新能...
玄武岩纤维是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升级换代的战略性新材料及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十三五、十四五...